资讯动态

病毒性肝炎动物模型之甲型肝炎病毒模型

2022-05-20 10:35:59
|
访问量:111022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庚六种类型

  一、甲型肝炎病毒模型

  甲型肝炎(hepatitis A)是由于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所导致的一种感染性的肝脏疾病。HAV是一种小RNA病毒。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也可能因血液感染引起。甲型肝炎的症状有发热、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小便黄赤、关节痛、黄疸等。

  感染甲型肝炎病毒2~6周之后有些人会出现上述症状,一般成年人的症状比儿童要明显。大部分甲型肝炎患者经过治疗痊愈后并不会有持续性的肝脏损伤,极少患者(50岁以上或者伴有乙肝或丙肝的人群)会发生肝衰竭和死亡。国际上一般用的甲型肝炎病毒动物模型的动物主要有狨猴、恒河猴、食蟹猴、树购等。

  (一)甲型肝炎病毒食蟹猴模型

  【造模机制】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消化道)传播,其他途径有血液传播、垂直传播等。利用甲型肝炎的传播特点,通过向动物静脉注射甲型肝炎患者新鲜大便滤液或向动物灌胃甲型肝炎患者新鲜大便悬液的方法诱导动物发生类似于人类自然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的疾病进程。

  【模型特点】食蟹猴(crab-eating acaque)感染HAV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在第7天开始升高,20天时达到峰值,IgM和总的HAV抗体在第14天时开始增加,第20天达到峰值,之后缓慢回落。第7天即可在粪便中检出HAV核酸,第15天粪便中病毒载量达10拷贝/ml,第20天时血清中载量达10°拷贝/ml,第7天唾液中载量达10拷贝/ml.肝脏和唾液腺中可在感染第7~60天持续检测到HAV抗原。

  HAV复制的中间产物可在肝、唾液腺、扁桃体和淋巴结中检测到,唾液腺可作为肝外HAV早期复制的靶器官。肝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肝细胞出现肿胀,汇管区可见炎细胞浸润。

  【模型评估和应用】食蟹猴在系统进化和免疫调节方面相比于啮齿动物更接近于人,更能直观地反映出感染后类似于人的机体的免疫调节及病毒复制情况,可用于甲肝致病机制研究和甲肝疫苗的效用评价。

  (二)甲型肝炎病毒树鼩模型

  【模型特点】感染后7~13天可在粪便提取物中测得甲肝抗原,并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颗粒,排毒持续15-21天,30天后排毒基本停止。部分树鼩感染后出现谷丙转氨酶(GPT)升高,感染后2~16周血清中检测到甲肝病毒抗体。病理检查显示肝脏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及脂肪变,库普弗细胞增生,偶有小的肝实质细胞坏死点。

  【横型评估和应用】甲肝病毒可在树鼩体内繁殖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的排毒 。感染后树鼩的肝脏充血水肿,与狨猴和黑猩猩比较,树鼩的肝脏病变较轻。树购是非人灵长类动物近亲,与猴和黑猩猩相比具有经济、易得和实验周期短等优点。

  (三)甲型肝炎病毒狨猴模型

  【模型特点】狨猴感染HAV后,ALT在第2周升高,第4周达到峰值,第3周IgM升高,1~2周后达到峰值,第5周几乎检测不到IgM,但IgG水平很高。在第6~7天时粪便中检出HAV抗原,第11~17天排毒高峰,第20天时停止排毒,感染后第16天病理检查发现门静脉区域的肝细胞肿大。电镜检查发现在肝细胞和粪便提取物经免疫沉淀后存在直径22~27nm的颗粒,肝活检免疫组化发现在肝细胞和库普弗细胞质中有荧光颗粒。

  【模型评价和应用】狨猴是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的甲型肝炎动物模型的动物。病毒感染后的各项生化指标、病理检查及电镜都显示出狨猴体内甲肝病毒感染的免疫过程,可用于甲肝致病机制的研究。

  • 业务咨询

    业务咨询专线:133 7682 0615

    Email:lxyjy@wie-biotech.com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