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动态

动物实验:脑血管病研究,实验动物模型

2021-11-06 10:36:52
|
访问量:119262

  脑血管病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一、脑出血,脑出血为最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病因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梗塞、脑肿瘤、血液病、动脉炎、血管畸形等,有时应用抗凝或溶栓药物也可以引起;二、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脑血管先天异常或动脉瘤引起;三、硬脑膜外或硬脑膜下出血,多由外伤引起。

  第二大类脑血管病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塞为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发作类型,简称为TIA小中风或中风先兆。脑缺血一过性发作,24小时内可完全恢复正常,但反复发作者,有可能进展为脑梗塞。

  第三大类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脑动脉硬化或各种脑动脉炎、脑动脉缺血综合征、颅内静脉窦或静脉血栓等。

  关于脑血管病的研究,常用实验动物模型有以下几种:

  一、自发性脑梗死模型

  高血压动物可形成自发性脑梗死。常用的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前者以日本种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及其易卒中亚型(SHRsp)为常用,后者为各种肾性高血压动物。这种脑梗死与人类的脑梗死发病情况为接近,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之一,国内科研工作者可直接购买该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模型

  二、沙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

  【操作步骤】成年沙鼠,10%水合氯醛(4ml/kg)腹腔麻醉,沿腹部中线于颈部切开。剥离出一侧颈动脉,用银制钳夹夹闭。考虑实验需要可实行长期夹闭或可再灌注。

  【结果分析】由于沙鼠后交通动脉缺失,Willis环前后不连续,故经颈部夹闭一侧总动脉可以方便地造成同侧半球缺血,可依据沙鼠表现的体征,结合眼底观察镜观察眼底缺血情况判别。

  三、急性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全脑缺血模型

  【操作步骤】成年SD或Wistar大鼠,10%水合氯醛(4ml/kg体重)麻醉。右侧卧位,在左眼外缘到左外耳道连线的中点,垂直于连线切开皮肤约2cm,沿颧弓和下颌骨,用文氏钳将手术面撑大,暴露鳞状骨的大部分,用牙科钻在颧骨前联合前内2cm处钻孔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切开硬脑膜,暴露出大脑中动脉,分离出中动脉周围的软脑膜和蛛网膜,使中动脉游离。用双电极(电压12V)电灼损毁Willis环起始部至嗅沟段的大脑中动脉,使之阻塞。为防止电极的电流对脑组织造成电损伤,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向中动脉周围滴加生理盐水,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创面覆盖一小块明胶后,缝合肌肉和皮肤。

  【结果分析】大脑中动脉从Willis环发出后向外跨过嗅束蜿蜒走行于大脑的外侧面,供应大部分的大脑半球,大脑中动脉在 Willis环起始到嗅沟区发出许多的分支,供应豆壳复合体,所以电灼此段大脑中动脉的主干血流,复制中风模型的成功率较高。用本实验手术方法复制的大鼠中风模型的成功率较高,死亡率低,较为理想,有面积不等的梗死区出现,行为障碍约占90%。由于手术部切断颧弓,术后基本不影响动物的采食行为,并可以进行长期的观察,有利于建立慢性中风动物模型。

  四、肾性高血压引起的SD大鼠脑血管病变模型

  【操作步骤】成年SD大鼠,10%水合氯醛(4ml/kg)腹腔麻醉。无菌条件下,在大鼠下腹腔沿腹中线偏左做2cm切口,沿腹壁向下摸索,暴露出双侧肾脏。分别用不同内径的银制钳夹夹闭左右双肾或右肾动脉。双肾结扎动脉夹的内径分别为0.2mm、0.3mm,单肾结扎内径为0.2~0.25mm。

  【结果分析】在高血压形成后约3周,海马脚(CA)和脑内小动脉通透性开始增高,这种急性期是以后的慢性脑血管病的基础。高血压持续4个月以上的肾性高血压(RHR),其脑表面大脑中动脉(MCA)与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后动脉(PCA)之间的血管明显少于正常血压鼠。在此情况下,一旦脑血管血流减少,灌注压减小,由于毛细血管和小动脉数量减少、分布稀疏、血管储备能力下降,脑缺血和脑梗死的几率就会增加。

  • 业务咨询

    业务咨询专线:133 7682 0615

    Email:lxyjy@wie-biotech.com

在线留言(即刻联系为您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 ×
留言咨询

感谢您的关注,如有需要请留言,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